教的是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学”
却一直坚持手写板书
五年评教排名前10%
他的课让学生
“连做作业都感到愉快”
“我不是一群人中最聪明的那个
但因为热爱坚持了下来”
着眼前沿和交叉创新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副院长、教授方虹斌
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教“机器人”却坚持板书
展开剩余90%2019年,复旦新开设的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次招生
听说“机器人学导论”这门课没有人上
方虹斌马上毛遂自荐
这门课绝对是一根
难啃的“硬骨头”
但近五年评教都名列前10%
网上还收获大量“自来水”好评
今年,这门课入选复旦AI-S课程
略显“反常”的教学成绩单
凝结了方虹斌的大量心血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方虹斌特别警惕把这门课
上成一堂僵化不变的“古董课”
除了每年备课加入前沿技术
还会像产品经理一样
不断做用户调研,迭代更新课程
方虹斌的手写讲义
板书也是他独特的教学方法
虽然研究科技感十足的
智能机器人
但他在课上还是颇为传统地
坚持手写板书
他说,当公式一个个在ppt上
往下跳时
学生很容易开小差
下课后索要课件就算万事大吉
方虹斌的课堂板书
因此
他在研究生课程“机械振动”中
坚持全英文板书
本科课程“机器人学导论”
也有超过1/3的内容
要用板书推演
不会直接给公式
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
一步步拆解问题和推导
面对60多位学生实验的需求
在复旦大学第一个
机器人教学实验室里
方虹斌把每个月一次的实验课
分两批安排在周六
还安排了六名研究生助教
手把手辅导
未来,他对实验室
还有更多超越课堂的期待
希望和信息学院相关实验室
共同建立复旦的战队
参加国际和国内机器人大赛
汶川地震,激发学术梦想
一条形似蠕虫的机器人
缓慢爬过通风管道进入房间
散开变成多节
分头跑遍整个房间
迅速建立地图模型回传
再回管道口
重组成一条“虫子”悄悄溜出去
……
仿生结构与机器人实验室
回忆起2004年
在同济大学开启的本科生涯
方虹斌不乏感慨
——当年那个力学专业的学生
未曾想到二十年后
会一心扑在机器人上
一切的起点
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
“能不能做出一种机器人,
钻到地震废墟里寻找幸存者?”
这是方虹斌的导师
现任复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徐鉴
给还是本科生的方虹斌
布置的问题
当时方虹斌了解到
国外已有此类仿生机器人
萌发出强烈兴趣
从而开启了对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
进行博士联合培养时
方虹斌萌发出了
“向蚯蚓学习”的想法
2014年博士毕业前夕
方虹斌制作出了一个
能在水平和垂直管道内移动的
蚯蚓型分节机器人样机
博士后阶段
他跟随导师加入了折纸项目研究
他利用折纸结构出色的
变刚度、变形状、变尺寸能力
实现机器人大变形和灵活运动的
有机耦合
有企业指出
蠕虫机器人在管道内运动自如
但进入管道前的速度太慢
方虹斌团队
便将蠕虫机器人“蠕动”
和蛇形机器人“摆动”的优势相结合
让第二代样机
“在外做蛇,在内做虫”
多模态机器人样机
但他仍不满意蛇的摆动速率
就进一步加入了可折展的轮子
实现了机器人“滚动”+“蠕动”的
多模态移动
此后,又结合一线需求
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款
能在水体中喷射“游动”
能在水下管道内“蠕动”的
水下“蚯蚓”
将多种运动模态融合得出神入化
目前,团队研发的机器人
已能在管道、水域、平路、坡地、
碎石地等复杂环境中自如行动
已初步应用于
工业管道内的废气监测、
水管内的水质检测等领域
今年7月,“基于折展-编织融合结构的工业管道作业机器人”项目以“优秀”的综合绩效评价结题,但方虹斌不打算止步于此。他认为,生物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性远在机器人之上,要“继续向生物学习”,未来考虑赋予机器人类似含羞草或者章鱼触手般的具身智能。
因为热爱
所以乐此不疲
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重要一环
今年1月
复旦成立四大创新学院
新成立的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也在9月迎来了第一届
“智能机器人领军人才班”
由方虹斌负责本科生教育和培养
“终于能从本科生开始培养学生了”
兴奋之余
方虹斌更感责任重大
“什么叫领军人才,
怎么才能培养领军人才”
在日复一日的创新和探索中
他从未停止思考
……
来源:上海杨浦